• 登录
  • 加入收藏在线留言旧版回顾
  • 首页
  • 关于商会
    • 商会领导
    • 商会章程
    • 商会简介
    • 组织架构
    • 大事记
    • 商会荣誉
    • 加入商会
  • 行业动态
    • 国内动态
    • 国际动态
  • 政策法规
    • 中央法规
    • 地方条例
    • 政策前沿
    • 相关解读
  • 市场分析
    • 专家论道
    • 解析预测
    • 行业报告
  • 价格行情
    • 原油
    • 成品油
    • 燃料油
    • 其他产品
  • 会员服务
    • 公告通知
    • 加入商会
    • 会员单位
    • 企业动态
    • 行情价格
    • 供求信息
    • 项目推介
    • 调查问卷
    • 电子刊物
  • 团体会员
  • 分会
    • 加油加气设备
    • 勘探开发
    • 润滑油
    • 硫酸铵
  • 咨询与培训
    • 咨询    财税    管理    法律    安全
    • 培训
  • 石油知识
    • 行业发展
    • 油气生产
    • 地质科学
    • 史海钩沉
  • 电子刊物
  • 您当前的显示位置:专家论道

    • 专家:供暖需求增加加剧“气荒” 该如何对症下药?

      近期以来,随着北方进入冬季供暖季,天然气出现供应紧张局面。供暖季刚刚开始,天然气上游企业和一些地方政府就开始限制用气,大面积的“气荒”现象出现,部分地区或城市不得不决定启动天然气保供应急预案。与此同时,天然气价格暴涨,LNG价格持续上扬。这次天然气供应紧张的严重地区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,主要为陕西、河北、山东、河南等地。

      “气荒”为何再次袭来?

      “气荒”的成因比较复杂,是多方面的。但主要原因是供求关系失衡、产业链发展不协调、基础设施公平开放程度不够、储备能力严重不足等。

      首先,此次“气荒”的一大原因就是供求关系出现失衡。2017年是《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》的收官之年,工业用户成为增长主力,同时政府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,民用气需求增长强劲。天然气消费主要集中在城市燃气、发电、化肥化工和工矿企业等领域。根据媒体报道,城市燃气同比增长13%,发电同比增长28%,化肥化工同比增长25%,工矿企业同比增长21%。与此同时,天然气供应方力推大用户直供,消费高速增长导致库存能力减小。从天然气供应角度看,前两年供应相对平稳,而今年气源出现问题,尤其是中亚管道输气进口减少。从天然气消费角度看,今年消费量预计超过2300亿方,增量超过330亿方,同比增幅达到17%。增量和增幅,相当于前5年年均增量的2倍以上,消费呈现爆发式增长,天然气总缺口超过113亿方。

      其次,我国天然气产业链发展不协调。按照上下游关系划分,天然气产业链主要由天然气生产商、管网运营商、分销商(城市燃气公司)和终端消费用户几个环节构成;按照产业链划分,则主要由天然气供需链、管道链、企业链和价值链构成。天然气供需矛盾属于产业链发展不均衡,这是“气荒”产生的直接导火索。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时间短,缺乏明确规划和上下游协调,下游市场超前开发或过度开发,从根本上就会促使“气荒”产生。要降低煤炭消费,治理大气污染,需要天然气替代,大力推进“煤改气”没有错。但是,环境问题积重难返,不可能通过一朝一夕的手段加以解决。推进清洁供暖,严格限制燃煤取暖,一些地方政府不允许燃煤取暖,天然气供应又跟不上,这是“气荒”产生的直接原因。

      再次,我国基础设施公平开放程度仍然不够。上游气源储备不足,供应增长相对滞后,管网基础设施与供应来源跟不上需求增长。从基础设施建设看,中国天然气管网基础设施与储气库建设一直滞后,管道之间不能互联互通,全国性管网还没有形成,关键时刻难以发挥调峰保供作用。在完善现代化能源体系过程中,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,LNG接收站等基础设施向第三方开放(TPA),成为改革难点和重点。这一长期问题一直没有获得解决,而“气荒”让这种深层次的矛盾显得愈发突出。

      最后,我国天然气储备能力仍严重不足。一般而言,天然气储备主要包括地下储备、液化天然气储备和天然气田等方式,而地下储气库具有初期容积大、经济、不受气候影响、安全可靠、能够合理调节用气不平衡等特点,是当今乃至今后世界上最主要的储备方式。目前,中国地下储气库有效工作气量较低,仅占天然气消费总量的3%左右,而在一些天然气利用大国,这一比例普遍达到12%以上,如美国是16.8%,俄罗斯15.8%,德国27%,法国接近30%。2016年底,中国地下储气库实际工作量为76亿立方米,仅占当年2058亿立方米消费量的3.7%。中国不仅储气量低,储气设施建设还严重滞后,冬季高峰和低谷差比较大,调峰能力严重不足。

      如何才能远离“气荒”

      如何解决困扰我国多年的“气荒”难题?从短期来看,必须以民生为本,牺牲工业用气户的利益,切实保障民用气的供应。同时必须严格控制天然气新增供暖网点,并加强市场监管力度,企业应该依法诚信经营,不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,不能依靠垄断获得利益。供气企业之间应加强协调,加快管道互联互通,采取资源串换和代输等多种手段调节区域供需矛盾。

      从中长期来看,要加大国内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,加快天然气基础设施第三方公平准入机制改革,推动多元化天然气市场体系建设,深化天然气价格机制改革,建立完善的天然气储备体系。具体来看:

      第一,加大国内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。虽然我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和海上的地质条件十分复杂,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难度较大,但只要加大勘探开发力度,前景依然比较可观。要加大技术创新能力,在包括页岩气、煤层气、致密气和可燃冰等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,适当鼓励煤制气发展,提高天然气供应能力。

      第二,加快天然气基础设施第三方公平准入机制改革。大力推进天然气产业发展,是化解环境约束,改善大气质量,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。要按照“管住中间、放开两头”的改革总体思路,加快推进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体制改革,重点推进管道独立和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独立运营,加强政府监管,力促基础设施向第三方准入,促进天然气管网互联互通,逐步形成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管网。

      第三,推动多元化天然气市场体系建设。要明确政府和企业分工,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,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,既要考虑推动市场机制建立,还需要考虑建立市场规则和监管机制,既要做强、做优、做大国有企业,还要大力推进民营企业进入市场。积极支持企业在增加国内天然气生产的同时,多元化进口海外天然气资源,加快跨境天然气管道、沿海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等基础设施建设,提升天然气进口能力。

      第四,深化天然气价格机制改革。要借鉴成熟市场的发展经验,天然气行业一般经历初始增长、快速增长和稳定增长三个主要阶段,相应价格机制通常由成本加成到挂钩油价,然后最终实现市场化竞争。中国天然气产业正处于快速增长期,天然气价格机制正处于与其他能源价格挂钩阶段,未来将逐渐步入稳定增长期,市场化定价将成为必然。应该紧紧围绕改革目标,先易后难,采取“先非居民后居民”、“先增量后存量”步骤,稳步推进价格改革,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。对于工业用气,应该尽快推进市场化价格改革。对于民用气,由于关系到千家万户,需要采取渐进式改革,逐步建立价格联动机制。

      第五,建立完善的天然气储备体系。目前,中国天然气储备主要面临两大问题:一是储气设施建设投资巨大,需要高额维护成本,在天然气价格管制的情况下,很难调动企业建设的积极性,导致储备建设滞后;二是储气设施建设仅由天然气生产商承担,建设主体比较单一,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相比差距甚大。美国天然气储气设施的建设主体包括管道公司、地方配气公司和专业储气服务公司。应参照美国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,上下游企业都应承担储备责任,城市燃气也需要建设储备设施。国家应积极加快天然气储备体系建设,政府应该建设战略储备,企业建设责任储备,尽快建立完善的天然气储备体系。

      【专家简介】董秀成,著名能源经济学家,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,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经济与贸易、国际石油经济与能源管理、技术创新与管理。

    附件:
    分享到: 0
     
    上一篇: 华媒:2017年全球石油产量排... 下一篇: 石油公司业务转型须遵循能源转型...
  • 热门搜索

  • · 全国成品油价格指数 持续上涨 · 每日成品油最新价格(2015年5... · 成品油价格走势(2015年5月7... · 华南燃料油库存再度大跌 · 最新汽油价格行情(2015年5月... · 燃料油价格走势查询(2015年5...
  • 热点排行

  • · 燃料油期货价格行情小幅震荡(20... · 最新:首家申报使用进口原油的地方... · 中国将增投680亿元改善成品油质... · 中国石油对外依赖度近60% 战略... · 能源互联网行动计划将出台 多类企... · 6月380cst燃料油合约交割或...
  • 相关文章

  • · 专家:供暖需求增加加剧“... · 专家:如何才能拒绝“气荒... · 消费需求增速远低预期 中... · 化工环境中 阀门材质该如... · 产业链入手 破解天然气需... · 炼油、烯烃、芳烃行业面临...

关于商会

联系方式

官方微信

商会领导 商会章程 商会简介 组织架构 大事记 商会荣誉 加入商会

电话:010-66184410

传真:010-66184410-109

邮箱:office@cccpi.org;cccpi001@163.com

地址:北京市朝阳区北辰东路8号汇园酒店公寓R座205室

 

 


网站地图 法律声明 隐私保护 联系我们

 

 

Copyright © 2006-2014 版权所有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石油业商会 京ICP05018870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347号

 

 

技术支持:北方跃龙科技(北京)股份有限公司